殼寡糖是動物性膳食纖維,可增值腸道內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同時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長繁殖,清除大腸內的宿便和毒素,從而使胃腸功能得到有效的調節,還可以保護和修復胃黏膜,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輔助治療胃病。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世界流行的疾病,患病率約占10%,日本和中國學者應用殼寡糖防治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保護和修復胃粘膜
殼聚糖易在胃內(pH1~2)酸性胃液中溶解,形成膠體覆蓋于胃與十二指腸粘膜表面,即形成保護膜防止胃酸對受損的創面刺激與侵蝕(使炎癥與潰瘍的內膜再度受損),同時,殼聚糖有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被吸收后有活化粘膜細胞、促進潰瘍創面的修復。
二、防止惡性潰瘍癌變
國外報道都指出,殼寡糖的薄膜粘附在潰瘍面上與人體的體液密切接觸,保證局部酸堿度處于弱堿性,各種活性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吞噬細胞、巨噬細胞和免疫淋巴細胞)活性增強,所產生的淋巴因子也能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控制或制止惡性潰瘍癌變。
三、抑制應急性潰瘍
長期飲食強刺激性食物或服用某些藥物,加之多量的胃酸的影響,胃及十二指腸可能產生應激性潰瘍,服用殼寡糖后潰瘍面積能迅速縮小,潰瘍抑制率在80%以上。
澳大利亞科學家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親身體驗及系列研究證實了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革命性的改變了世界對該病的認識。(既往一直認為是巴甫洛夫第二信號系統所致病因)。之后近二十年,國內、外大量實驗均已證明,殼聚糖有較強的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即,殼聚糖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預防與治療有很好的作用。
殼聚糖是一種維一帶正電荷(呈堿性)的多糖。在胃腸內,對慢性胃炎中胃酸分泌亢進的肥厚型胃炎有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創傷、潰瘍面的侵蝕,利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自身修復。